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在亚太地区转了一大圈,高调宣称实现了“全面作战能力”,结果曝光的数据显示,其24小时只能出动16架次舰载机,而中国福建舰的潜力可达80架次以上,战力差距足足四倍。 这场精心策划的“秀肌肉”行动,反而暴露了英国海军的真实底牌。
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从2025年4月开始为期8个月的全球部署,出发前造足了声势。 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宣称这是展示英国全球军事力量的重要行动。 舰队司令布莱克莫尔更是高调表示航母打击群已做好实战准备,甚至暗示可能穿越台湾海峡。 英国媒体还鼓吹其F-35B战机能在南海“吊打”中国航母。
然而实际行动却与宣传大相径庭。 航母编队6月抵达新加坡后,并未按预期进入南海核心区域,而是绕道澳大利亚参加军演,之后经菲律宾东部北上日韩,最终才小心翼翼通过南海公海区域返回新加坡。 整个过程中,在敏感水域几乎没有任何挑衅性动作。
英国航母所谓的“全面作战能力”在数据面前现了原形。 布莱克莫尔在新加坡透露,演习期间航母实现了24小时内出动16架次F-35B的“峰值出击率”。以航母搭载18架F-35B计算,这意味着每架飞机平均每天起飞不足一次。 这个数字与英国此前宣传的每日70架次起降能力相去甚远。
与中国航母相比,这个数据更显寒酸。 日本监测数据显示,中国辽宁舰在2022年训练中峰值日出动架次就达到20架次,与英国航母现水平相当。 而到了2023-2024年,换装歼-15T的辽宁舰日均起降架次已提升至30以上,峰值达到约45架次。这意味着一艘改装后的中国常规动力航母战力已是英国最新航母的两倍多。
福建舰的战力优势更为明显。 采用电磁弹射技术的福建舰可搭载约40架战斗机,凭借平直甲板和先进弹射系统,预计每日战斗机起降架次可达80以上。 这还不包括空警-600预警机和舰载无人机带来的体系作战能力提升。 仅从舰载机出动效率看,福建舰已是英国航母的四倍有余。
技术代差是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 “威尔士亲王”号采用滑跃起飞方式,严重限制了舰载机的载弹量和起飞效率。 其双舰岛设计占用甲板空间,且无法搭载固定翼预警机,只能依赖直升机提供有限预警能力。 而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让舰载机可以满负荷起飞,空警-600预警机更可提供数百公里的探测距离。
英国航母的可靠性问题也令人担忧。 “威尔士亲王”号自服役以来多次出现故障,包括螺旋桨轴安装偏差、动力系统故障等。 2023年曾因联轴器问题取消红海部署。 据统计,该航母出海时间仅占服役时长的21.3%,被称为“皇家病号”。
护航力量同样捉襟见肘。 英国航母打击群仅配备1艘45型驱逐舰和1艘23型护卫舰,45型驱逐舰6艘中有5艘长期处于故障状态。不得不依赖西班牙、挪威等国的舰艇凑数。 这种“国际拼盘”式编队协同作战能力薄弱。
后勤保障更是英国航母的软肋。 远征亚太需维持1.2万公里的补给线,而英国仅有一艘补给舰提供支持。 与之对比,中国在南海拥有完善的后勤网络,从三亚到三沙基地均可提供支援。 F-35B作战半径仅450海里,需频繁加油,而中国歼-15可依托整个岸基体系作战。
英国海军还面临人员短缺问题。 新兵招募数量同比下降22.1%,航母船员长期不足影响战备。 此次部署虽然搭载约4000人,但维持长期海外行动存在困难。
战略层面,英国航母部署旨在配合美国“印太战略”。 英国《国家安全战略2025》明确将美国视为“最重要盟友”。 但这种依附性行动暴露了英国缺乏独立战略规划的能力。 试图以“全球英国”形象示人,实则沦为美国战略的配角。
中国应对此类挑衅已有充分准备。 火箭军部署的东风-21D/26反舰弹道导弹可对航母形成“非对称威慑”。 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能在12分钟内摧毁关岛基地。 海空军力的歼-20战机、055驱逐舰等装备构成多层次防御体系。
福建舰的作战体系远超英国想象。 除歼-35战机外,还可搭载攻击-11无人机和空警-600预警机。 这种海空天一体作战体系让英国航母的突防概率降至12%以下。 中国在南海建设的雷达站、海底声呐阵列形成完整监视网络。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949年“紫石英号事件”中,英国军舰试图威慑中国遭炮击撤离。 76年后,英国航母再次面临类似局面。 只不过如今的中国海军拥有完全不同的实力层级。
英国航母在南海的谨慎行为表明其有自知之明。 一旦真正挑衅,半天起降不了几架飞机的航母在解放军面前只会丑态毕露。 所谓“全面作战能力”的真相,不过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表演。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专业配资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