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血液中心采血室内,明亮的灯光下,献血服务二科副科长副主任技师谭畅微微前倾着身子,指尖轻轻托起年轻献血者的手臂。"血管条件很好,就像你的爱心一样完美。"她温柔的话语伴随着采血仪器的轻响。献血者紧张的神情渐渐舒展,取而代之的是自豪的微笑。
这位来自土家族的血液中心医生,二十年光阴中每一个操作都精准得如同谱写乐章——献血征询、健康检查、献血者的个性化护理的精准把握,在她手中化作为一条看不见的生命纽带。
"谭老师,我又来啦!"熟悉的声音在采血室门口响起。她抬头微笑,眼前的年轻人已是第12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墙上那面"热血英雄"的照片墙,记录着无数这样的重逢。从初次见面的紧张到如今的默契,她把每一次与献血者的相遇都变成了爱心的纽带。
在这里,采血设备有了温度,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注入了人情味。当一袋袋鲜血带着体温流入采血袋,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医疗操作,更是一位生命守护者用专业与温情编织的爱心网络。
医德铸魂:血袋里的温度计
“健康征询是采供血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谭畅的办公桌上摆着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这是她将医学严谨与人文关怀融合的“秘密武器”。
曾有一位刚满18岁的学生来献血,眼神闪躲。谭畅没有直接追问“是否有高危行为”,而是用开放式话术循循善诱:“献血是为了帮助他人,但我们需要确保每一滴血都安全。”最终,年轻人袒露了近期的高危行为。“这不是道德审判,而是一次健康教育的契机。”她轻声解释。通过共情沟通,年轻人不仅理解了血液安全的意义,更对自身行为有了反思。“他离开时,眼里有光。”
这样的场景在谭畅的工作中屡见不鲜。她总结出“科学 尊重 隐私保护”三原则:用医学术语避免歧义,用肢体语言观察细节,用独立空间保护尊严。她深知,血液安全关乎无数家庭的悲欢,而严谨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健康征询正是那枚“隐形的温度计”,测量着责任与温度的平衡。
指尖上的革命:血小板的“生命微信群”
专业配资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