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大奖赛“饭圈化”?别让热情变尴尬
西安大奖赛最近有点热闹,不是因为比赛本身,而是场外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操作。有人调侃:“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这话听着刺耳,可细想一下,还真有点道理。这到底是赛事组织方想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还是把体育赛事硬生生搞成了追星现场?
其实体育圈和饭圈早就有过交集,但大多数时候,大家心里都有一条线——比赛归比赛,支持归支持,别混为一谈。可这次西安大奖赛的某些安排,明显越了界。比如给特定选手安排专属应援区、引导观众喊口号、甚至组织统一打call动作,这些操作放在演唱会上没问题,放到竞技体育场上,就显得格格不入。竞技体育讲究的是公平、专注和尊重对手,不是谁的粉丝多谁就该赢。
更让人皱眉的是,这种“饭圈式”运营并非个例。这几年,国内不少体育赛事都在尝试“年轻化”“流量化”,本意是好的,想吸引更多人关注冷门项目。但方法一旦跑偏,就容易适得其反。观众不是傻子,谁是真的热爱项目,谁是在蹭热度,一眼就能看出来。当主办方把精力花在搞气氛、造话题上,而不是提升赛事专业度、保障选手体验,那再热闹的场面也撑不起真正的体育精神。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什么不靠流量?连博物馆都开始搞直播带货了,体育赛事搞点互动怎么了?话是没错,但得看怎么搞。互动可以有,应援也可以有,前提是不能干扰比赛秩序、不能制造对立情绪、更不能让选手感到压力。西安这次的操作,恰恰踩了这些雷。有现场观众反馈,某些环节明显偏向个别选手,其他运动员连基本的介绍都草草带过,这公平吗?观众买票是来看比赛的,不是来参加粉丝团建的。
说到底,体育赛事的核心还是竞技本身。观众之所以愿意花时间、花钱进场,是因为他们相信这里能看到真本事、真较量。一旦掺杂太多“饭圈逻辑”,比如控评、打投、互撕,那离观众流失也就不远了。别忘了,真正的体育迷,最反感的就是“饭圈那一套”。
西安大奖赛本可以成为展示城市形象、推广体育文化的窗口,结果却因为一些不恰当的安排,惹来争议。希望主办方能听进去这些声音,别让一时的“热闹”毁了长久的口碑。体育需要热情,但不需要盲目的狂热;观众需要参与感,但不需要被当成流量工具。
“体育不是表演,胜负自有分晓。”
参考资料:新华社、央视体育、澎湃新闻关于2024西安大奖赛相关报道
专业配资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