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各位老铁们,咱们今天可得好好唠唠明朝末年那档子事儿,特别是崇祯皇帝、洪承畴,还有那个打不死的小强李自成之间的那些道道。
说起来,这历史啊,有时候比电视剧还精彩,但精彩背后,藏着的都是血淋淋的现实和无奈。
咱们先从头说起吧。
那会儿,明朝的天下可真是乱成一锅粥了。
原文里一上来就给咱们来了个“当头炮”,说凤阳城被农民军给攻下来了,连朱家皇帝的老祖宗坟都被刨了。
这事儿,搁谁听了不心疼?
这不等于把皇帝的脸面往地上踩吗?
崇祯皇帝那可是当家的,这事儿他肯定得负责。
可他能把自己给办了不成?
那肯定不行啊。
所以呢,就得找人来背锅。
凤阳的巡抚杨一鹏,直接就被处死了,成了替罪羊。
还有个守皇陵的太监杨泽,一看这架势,也知道自己活不了,干脆一了百了,自己寻了短见。
你说这死得冤不冤?
就因为皇帝家里的坟被刨了,就得搭上两条人命,这理儿上哪儿说去?
可话说回来,杀了几个背锅的,就能把问题解决了吗?
那肯定是白搭啊!
崇祯皇帝这回也算是彻底死心了,他之前老想着招安那些农民军,结果呢?
这边刚招安完,那边又闹腾起来了,简直是没完没了。
他就发现,这招安根本就是个坑,填不满的坑。
于是乎,他脑袋一拍,决定来个狠的——找来了他的“救火队长”洪承畴。
大家可能要问了,这洪承畴到底是何方神圣啊?
他可不是一般人,那会儿在明朝官场上,他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能文能武,本事大着呢。
崇祯皇帝为了让他去剿灭农民军,那真是下了血本了:给他凑了七万兵马,还给了他一百万两银子,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
而且还给他下了死命令,半年之内,必须把农民军给摆平了。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咱们现在公司里,老板给项目经理下军令状,限期完成任务?
可我要说句大实话,崇祯皇帝这半年之期,别说半年了,再给他多少个半年,那也是白费劲!
为啥这么说呢?
因为最根本的问题,他压根儿就没解决啊!
老百姓们都活不下去了,你让他们怎么活?
不造反,难道等死吗?
原文里说得好,“蝼蚁尚且偷生”,连小虫子都想活下去,何况是人呢?
当吃饭都成了问题,谁还会管你什么大明王朝,什么皇帝老子?
所以啊,老百姓们就像潮水一样,纷纷加入了农民军,很快就达到了百万人以上!
这阵势,想想都觉得吓人,那可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
洪承畴接到崇祯皇帝的命令,那心里肯定像压了块大石头一样,沉甸甸的。
皇帝的命令,他能不听吗?
不听就是抗旨不遵,那是要掉脑袋的。
所以,1635年的4月,他硬着头皮,带着他的兵马进了河南,开始了跟农民军的“猫鼠游戏”。
可这农民军是那么好对付的吗?
他们可不是傻站着让你打的,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游击战”,跟你玩捉迷藏,你来我往,神出鬼没的,让你摸不着头脑。
原文里就提到了,官军在人数上跟农民军根本没法比。
这是个大问题啊!
打仗嘛,兵力多寡那可是个关键因素。
你想想,农民军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上百万,你这七万明军,怎么去围剿?
这不是拿鸡蛋碰石头吗?
可洪承畴为了完成崇祯皇帝的“半年之期”,没办法,只能拼了命地追。
结果呢?
到了6月份,李自成的农民军反过来把官军给包围了,还歼灭了一千多人,连总兵艾万年、柳国镇都被杀了。
这仗打得,简直是“出师不利”,开局就不顺啊!
就在这时候,官军里头有个特别猛的汉子,他叫曹文诏。
他一看这情况,再也坐不住了,直接找到洪承畴,主动请缨,说要跟农民军决一死战。
洪承畴正愁得焦头烂额呢,一看曹文诏这么积极,心里那个高兴啊,赶紧说:“老弟啊,这事儿就全靠你了!”结果呢?
这曹文诏啊,有点轻敌了,冒冒失失地往前冲,结果中了农民军的“诱敌深入”之计,被团团围住,最后战死沙场。
哎呀,这下可把洪承畴给吓坏了,他痛哭流涕,心疼得不得了。
自己的得力干将没了,这明军的士气一下子就掉了下来,而李自成那些农民军呢,那可是士气大振,声势更大了!
这不就是“你弱他就强,你强他就弱”吗?
更要命的是,陕西那个地方,连年不是干旱就是涝灾,老百姓都吃不饱饭,根本养活不了那么多农民军。
所以呢,除了李自成他们那一小部分人,几十万农民军又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河南。
明军呢?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因为他们根本看不到农民军的队伍到底有多长,有多少人!
这场景,想想都觉得震撼,那可真是“人山人海,一眼望不到边”啊!
本来呢,崇祯皇帝是指望着洪承畴能把农民军给剿灭了,结果就一个陕西,就把洪承畴给折腾得头昏脑涨。
这可怎么办?
崇祯皇帝一看这情况,又坐不住了。
于是,在1635年8月,他又派出了另一个猛人——卢象升。
卢象升可不简单,他一个人就管着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这五个省的军务。
这一下子,明朝的军事布局就成了这样:洪承畴管西北,卢象升管东南。
大家看明白了吗?
这说明啥?
说明大明王朝是真的不行了,已经“力不从心”了!
一个国家,要同时在两个大方向上打仗,而且都是跟几十万上百万的农民军打,这不等于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吗?
这简直是“两面夹击,腹背受敌”啊!
到了1636年的正月,高迎祥那帮农民军又去攻打安徽了,连南京城都快保不住了!
这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
有了之前凤阳的教训,再加上南京那地方政治和军事地位都特别重要,卢象升赶紧带着兵去救援。
结果呢?
农民军也不跟你死磕,一看你来了,立马转头又去了凤阳,兜兜转转的,最后又回了陕西。
这农民军的战术,简直是“神出鬼没,变幻莫测”啊!
就在明朝和农民军僵持不下的时候,2月10号,宁夏那边的官军又出幺蛾子了!
因为长时间没发军饷,兵丁们都饿得眼冒金星了,结果就闹起了兵变,连巡抚王辑都被杀了。
这还得了?
老话说“皇帝不差饿兵”,可你崇祯皇帝连兵都饿着,那还怎么打仗?
洪承畴一听这事儿,赶紧就跑去平叛了。
这可真是“天赐良机”啊!
农民军一看洪承畴跑去平叛了,立马抓住这个空档,李自成他们趁机攻打陕北的榆林、绥德一带。
到了5月份,双方在安定那个地方打了一场硬仗,结果官军大败!
不过农民军也犯了个错误,他们有点轻敌了,冒冒失失地往前冲,结果中了贺人龙的埋伏,损失惨重。
这一次,李自成也差点儿没命,只带了几百骑兵逃了出来。
这可真是“死里逃生,千钧一发”啊!
但是,李自成这人,他可不是一般的“小强”!
他就是那种打不死、压不垮的人。
原文里提到了,幸亏高一功带着一万多人,及时赶到了,帮李自成渡过了难关。
更牛的是,李自成后来又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米脂,老乡们一看李自成回来了,那可真是“久旱逢甘霖”啊,纷纷跟着他,一下子,李自成的队伍又壮大了!
写到这儿,我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冒出电影《大明劫》里那句台词了,大概意思就是:李自成可以失败无数次,但每次都能重新站起来,而我们明朝,一次都输不起!
这话用在这里,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明朝末年那场农民战争,为啥会闹成那样?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老百姓活不下去了。
你想啊,当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他还能顾得上什么国家大义?
什么忠君爱国?
他只会想办法活下去!
所以,当农民军打着“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旗号时,老百姓们自然会跟着他们走。
这就是“民心所向”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在任何时候都管用。
其次,就是明朝统治者在战略上的失误。
崇祯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他们总想着靠武力去镇压,去围剿,却从来没有真正去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他们就像是只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生,却从不去根治病根。
而且,明朝内部也是问题重重,官员腐败,军队缺饷,这些都极大地削弱了明朝的战斗力。
反观农民军,他们虽然装备差,但是他们懂得“游击战”,懂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种灵活的战术,让明军吃尽了苦头。
最后,就是那些看似厉害的“英雄”们,他们最终也只能成为悲剧。
洪承畴、卢象升、曹文诏,这些都是明朝的忠臣良将,他们也想为大明王朝力挽狂澜。
但是,在一个已经烂到根子里的王朝,在一个民不聊生、矛盾重重的社会里,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改变不了大局。
就像原文里说的,明朝已经“力不从心”了。
当整个国家机器都锈迹斑斑,濒临崩溃的时候,再多的“救火队长”也无济于事。
所以啊,李自成之所以能一次次地“满血复活”,不是因为他有多么神勇,而是因为他身后站着千千万万活不下去的农民。
他就像是那个时代的“代言人”,代表了底层人民的反抗和希望。
这才是这段历史最深刻的道理,也是我们今天回顾历史,最应该明白的。
专业配资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